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6年7月 第7期>> 正文

6.jpg

真人大医季海萍

发布时间:2016-08-22 字数:5058

“4”“18”“1”“1”“100”“91”,这是一串看上去毫无规则,甚至非常凌乱的数字,假如添上指代的内容,这串数字立刻鲜活起来。一上午工作总时长4个小时,接诊18位患者,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去一趟厕所,更重要的是一上午为所有患者开的药费总额不足100元。这显然是一份优秀医生的工作量统计表。但如果告诉您,这份工作量统计表出自一位91岁高龄的医生,而且她的患者大多是咿呀学语无法自述病情的儿童,您会相信吗?

请不必怀疑,她就是从医68年,今天仍然坚守医疗岗位的香港宝典免费资料网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季海萍,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一名普通却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共产党员。

“我不仅要对患者病情负责,也要为患者的金钱负责”

“请进!请坐!请爸爸说宝宝怎么了?”7:30,香港宝典免费资料网外科候诊区已经挤满了候诊的患者,人声嘈杂。小儿外科诊室里每进去一名小患者和家长,门外都能听到语带客气、中气十足又略带南方口音的问诊声,这是季海萍在工作。她简洁沉稳的语气,给众多来自外地精神惶恐的年轻父母们带来很大的安慰。儿科有人戏称“哑科”,问诊不易,检查更难。一上午下来,来找季海萍的患者小的才出生37天,大的则已满11岁步入青春期;有的一进门就大哭大闹,有的神情惊恐问什么也不说;有的进门时还笑容满面,见到穿白大褂的季海萍要伸手检查,马上“晴转多云”当场泪崩,连踢带打——这就是她平时工作的常态。

一名来自淄博出生才两个月的男婴被父亲抱进诊室,来看腹泻,孩子哭闹不止。看到孩子衣服套了三层,外边还用小被子扎捆着,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汗水已经湿透了头发。季海萍马上教育孩子父亲道:“赶快解开小被子!小孩的体温本来就比成人高,你们又这样不让他透气散热,很多病都是这么闷出来的。”尽管是儿科医生,可季海萍的工作对象往往要包括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甚至还包括跟着来医院的爷爷奶奶,传授育儿经也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

对于病情复杂和检查确有异常的患儿,季海萍又有足够的细致和慎重,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一对聊城母子坐了早班车风尘仆仆赶来,11岁的孩子血常规检查发现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季海萍看过检查结果,站起来触摸了孩子的耳后和腹部,和蔼地对孩子说:“问题不大,请你到门外等一下,我跟你妈妈说两句话。”孩子出去后,季海萍立即表情严肃对妈妈说:“我触摸到两处都有淋巴结肿大,可能确实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我给你开好了B超检查单,并且注明了几个要重点查看的部位。你跟B超室说,如果情况复杂不能确诊,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我们一起研究。”有的孩子皮肤长了痈,家长听不懂,季海萍就在纸上画出皮肤结构图,仔细告诉家长哪里出了问题,治疗的步骤是什么;有的孩子包皮粘连阻碍了尿道,季海萍顺手给他翻好,不再开单收费;还有的孩子确诊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造成漏尿,季海萍会对家长抱歉地说:“我已经不做手术了,但是我的学生做这个手术很漂亮,我可以把你介绍给他。”当听说家长是从外地赶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季海萍二话不说,起身带着家长去预约挂号。

季海萍一上午看了18位患者,开的最贵的药是9.6元的紫草油。她说:“本来儿科的大病就不多,今天来的患儿主要是小毛病。我不仅要对患者病情负责,也要为患者的金钱负责。”她先后亲自带着5位外地家长去预约挂号。看着她微驼的身躯,略显蹒跚的脚步,家长和候诊的患者家属们都非常感动,当听说季大夫已经年逾九旬,都不约而同亲切地叫她“奶奶医生”。

“没有党组织的关怀,可能连我的生命都没有了。所以,我只有拼命工作”

1926年,季海萍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叔叔、姑姑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党早期地下工作者。

由于父亲在外参加革命工作的情况暴露,在白区上小学的季海萍被戴上“共匪家属”的帽子,备受歧视,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小学毕业时,忍受不了重重压力的她跟父亲提出要辍学参加革命。父亲开导她说:“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国家百废待兴,你应该坚持学习下去,当新中国的建设者。”不久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季海萍转到解放区继续学业。在解放区晴朗的天空下,她牢记父亲的话,抱定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信念,如饥似渴地学习。高中毕业时,正值抗战后期,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医,争取早日上战场救助伤员。在考到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医学系学习不久,噩耗传来,父亲在转移途中,不幸受伤被捕,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命运的大挑战面前,季海萍没有服输,只有把悲伤藏在心底,擦干眼泪,拼命把悲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来告慰父亲。因表现优异,在校期间季海萍光荣入党。1948年秋,她被分配到新四军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麻醉科医生。

1950年,季海萍被派到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外科进修,不久就被允许跟着院长——我国外科学先驱、著名普外科专家沈克非教授管理特等病房。在边干边学过程中,季海萍遇到了一连串难题,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难题不但被一个个攻破,而且都变成了她进步的阶梯。第一个是规范问题。沈院长对工作安排要求极其严格,每天的查房、门诊、手术等工作必须按计划时间开始,所有环节不允许有半点差池。“尽管像机器人一样,但是我很快适应,并且学到了严谨和规范。”季海萍说。第二个是语言难题。她的麻醉学老师是我国麻醉学的先驱、留美归国学者吴珏先生。吴珏总是用英文授课,季海萍开始一句也听不懂,只好暗下决心,拼命自学专业英语。三个月后,竟然能够边听边用英文做笔记了。第三个是解疑问题。“吴先生可能有意考验我这个解放区培养的土医生,有问题请教时他总不直接回答,而是让我去抄书,尤其是英文原版书。”开始季海萍很不理解,甚至有些生气,但是慢慢她发现了抄书的好处。“抄书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后来还给我帮了大忙。”她说。1952年,学习麻醉学的季海萍结束进修,与李兆亭、苏应宽、苏应衡等著名专家一起来到香港宝典免费资料网,领导安排她开班授课。季海萍正好把抄书时得到的精华转化成了讲义,开办了我省第一期麻醉学专业培训班。季海萍本以为一生要和麻醉科结缘,但是很快,她的从医生涯迎来了一次重要转折,当然也是新的机遇。

“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学业道路上毫不畏惧,初有所成的季海萍再一次被命运垂青。

1956年,考试选拔成绩优异的季海萍得到去苏联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她满心的愿望都是如何把麻醉专业学深学透。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厅长白备伍征求她的意见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现在国内急需儿科专业医生,你能不能考虑转个专业?”临时转换专业,而且是与原专业毫不相干的领域,这意味着巨大的转变,也代表着巨大的牺牲,季海萍前期为之拼搏付出的事业将归零并从头做起。    

“党培养了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季海萍不假思索,平静而坚定地做出回答。本着这样的初衷,她把五个专业志愿全部填写为“小儿外科”,从此开启了她长达60年的小儿外科生涯。回国后,季海萍受命组建香港宝典免费资料网小儿外科,弹指间已是一甲子。

众多医学大家的智慧和经验滋养了季海萍,季海萍努力兼容并包,学以致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科室管理中引入当时苏联先进的医学理念,建立了小儿外科无陪护病房,针对不同年龄孩子在病房划出学习区、游戏区;在对大量矫形临床诊治中,她留心观察,提出了脊柱结核伴肺脓肿时不必行肺切除,对于改进治疗方案减少病儿痛苦产生重大影响。短时间内,她带领小儿外科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假关节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mortine手术治疗全结肠无神经节巨结肠、葛西手术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移植掌长肌治疗无肛术后肛门失禁、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等一大批高难度手术,为山东的儿科学奠定了在全国业界的地位。她还先后撰写《小儿肾积水》《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骨折的治疗特点》等学术论文,撰写了《新生儿外科学》《小儿腹部外科学》两本著作,其中《小儿腹部外科学》是我国第一部该领域专著。1978年,迎着科学的春天,季海萍带领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小儿同种异体肝脏原位移植术,患儿仅仅8个月大,手术获得成功。

季海萍把时间精力都献给了钟爱的医学事业,唯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庭。作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继任主任也是季海萍老同事的王继孟永远忘不了1984年的那个年三十。一台肺部炎性假瘤手术一直忙到17:00才结束,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过年。走在后面的王继孟看到季主任到家后又回了医院,忙问原由。季海萍对他说:“已经好多天没回家,家里没盐了,商店都关门了也买不到。只好回药房拿了一小包配生理盐水用的氯化钠粉,回家炒菜。”王继孟被季海萍这种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季主任这种把一切献给事业,献给患者的忘我的精神激励着省立医院儿外科一代一代的人。”他激动地说。

“党培养了我,我就要奉献终生。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为患者服务”

2016年是季海萍离休的第26个年头。这26年对别人而言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好时光,而对于季海萍而言,不但是离而不休,更开启了她人生中另一段精彩的旅程。26年来,季海萍坚持每周出门诊;保持订阅中外文儿外科学术杂志的习惯;在80多岁时自费学习了电脑操作。从三年前开始,她主动提出春节期间到门诊接诊。同为医生的女儿说:“妈妈的心里只装着患者,她把时间都给了患者,记忆中母亲几十年很少在家过除夕,用氯化钠粉烧年夜饭的那次,还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她苦、她累,但是她快乐,她满足。”

 医院为减轻季老工作量,已经不再预约她的号。即便如此,慕名前来的患者还是很多。“季奶奶很少让患者做检查,很多复杂的病经她的手一摸就能确诊,她也很少开药,经常用三五块钱的药或者一些‘土法’就能解决问题。很多人是打听着找到她的。”护士小赵钦佩地说。这些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和网友留言中一一得到了印证。

河北一位患者家长写道:“亲爱的季奶奶,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我的孩子在当地诊断为胰腺炎,经您诊断没有问题,只开了一支开塞露,并在病历上写下‘改善喂养,保证清晨排便’。如您所说,孩子排便正常了,感谢老天让我们遇到您,祝您长寿。”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季海萍的生命已经与医学和患者不可分割,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消磨她对疾病研究的热情。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季海萍又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位于专业前沿的胎儿外科学。近两年,她发现不少B超检查为胎儿十二指肠梗阻的病例,在婴儿出生后确定是误诊的。季海萍专门搞了个病历笔记,每当有此类患者,她都要详细记录孕妇的情况和联系方式,并一一在孕妇生产后电话回访。尽管视力衰退严重,她还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记录了几十例。“医学来不得半点浮躁,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就要引起警惕,要用这种笨办法一点点收集数据。当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支持时,我将会理直气壮地说胎儿十二指肠梗阻没有必要终止妊娠。”说到这里,季海萍的语气因激动而略带颤抖,但是眼睛投射出坚定的目光。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让季海萍收获了患者的微笑,收获了自己的快乐,也获得了业界崇高的声誉和普遍的尊敬。省立医院小儿外科现任主任吴荣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追随季海萍工作学习。在小儿外科为季海萍举办的90华诞庆祝会上,吴荣德饱含深情地致辞道:“小儿外科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建设,无不浸透着季主任的汗水;小儿外科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季主任的心血,闪烁着她智慧的光芒。季老师高尚的医德,严谨的作风,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风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尊奉的典范和学习的榜样。”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学常委、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董蒨对季海萍推崇备至,他说:“季老以其耄耋之年,仍然热切关注小儿外科学的进展,关心儿科医师的成长和进步,季老不愧是儿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上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按此标准,季海萍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医,但是她坚决反对这样称呼她。她一再强调:“我就是个普通医生,是党的培养成就了我的今天。我一生的奉献都是应当的,不贪图任何东西。如果一定要说为了追求什么,我想说,我追求的名是‘干活’,我追求的利是愉快。”季海萍的经历丰富而曲折,多舛而坚定,她心向光明,始终不渝。她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医生。记得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中对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真人?就是说真话,办真事,信真理。真心相信自己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竭尽全力去奋斗。”季海萍无疑就是一个真人。

大道至简,大医如斯,真人如斯。

文/山东卫生报刊社《山东卫生计生》郝金刚  吕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