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20年2月 第2期>> 正文

67.jpg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日记

发布时间:2020-05-12 字数:6178

fmm49116.jpg

fmm49117.jpg

fmm49115.jpg

fmm49114.jpg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纪洪生:

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就要冲在一线

  出身医学世家,他说“医生的本质,就是要冲在一线”;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说“重症专业医生加入救治队伍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有重要作用”;奔赴湖北一线,他说“全国各地的医生过去,就是提高救治率,就是提高信心”!他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也是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纪洪生。

  1月24日,山东省集结首批赴鄂医疗队成员时,纪洪生就将信息发到了科室群里,并首先报上了自己的名字。“我父亲是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在武汉上过学,就是做流行病学的。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如果父亲在天有知,是会赞同我去的。”纪洪生说,他的父母和爱人都从事着医学相关专业工作,他爱人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儿科医生。除夕当天,两人都在各自的医院报了名。“我们自己也分析过,我是重症医学专业,前线更需要我,所以我去的可能性更大。”纪洪生说。

  2月1日,纪洪生收到通知,他和另外9名队员入选山东第三批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同时他也是医院此次医疗队的队长,“我带队,应该能稳定我们医护人员的军心,医护人员有了信心,患者就会有信心。”他认为,全国各地的医生援助湖北,就是提高救治率,就是提高信心。

  纪洪生说,自从得知他要奔赴湖北一线后,各种问候的信息和电话纷至沓来。“我是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医生,这个时候就要冲在一线。因为我们都是爱国的,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好!”纪洪生说。“不仅是我,我们科里的12名医生也是如此,大家都报名前往湖北,我有幸能到湖北前线,他们在家里值守也很累。因为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的医护人员需要人员轮值,大家在报名支援湖北前线的同时,也在报名值班医院的发热门诊、发热病房。这就是医生的担当。”

  (宣传处)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李道卫:

一口气采集十个咽拭子,后背全湿透

  2月10日下午,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道卫,一口气为十位患者完成咽拭子的采集工作。

  咽部拭子细菌培养或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常用病原学诊断方法之一,也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依据。李道卫介绍,正常情况下去,取咽拭子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并不复杂。但是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整个过程就变得困难多了。因为视野受限,李道卫站在患者正对面,用压舌板让患者口腔完全打开,准确找到腭弓、咽及扁桃体的位置,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确保取样精准。

  采集咽拭子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无疑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采集过程中,患者极易做出咳嗽、打喷嚏等应激动作,造成体内的飞沫喷发而出,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很大,所以一定要做好全面的防护。

  完成十位患者的咽拭子采集工作后,李道卫的护目镜已经满是水雾,后背全都湿透了。 (宣传处)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李敏敏:

用山东优质护理服务温暖荆楚大地

  在山东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住院患者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救治,医疗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而这其中,护理组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李敏敏带领100名护理人员,深怀大爱之心,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为患者康复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医疗队2月2日21:00抵达武汉,2月4日21:00必须进驻病区,留给医疗队准备的时间只有48小时。专题培训、人员排班、个人防护、院感防控、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护理质量等,每一项都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第三批医疗队员共有护理人员100名,来自19家医院不同专业的重症方向领域,队员在年资、学历、专业方向、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快速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支高标准、同质化的专业重症队伍,并同步完成病房制度、规范、流程的标准化建设,确保各项方案与措施严格落实,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摆在护理组长李敏敏及护理团队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李敏敏参考黄冈前两批医疗队的经验,结合同济医院实际,与5名护理副组长讨论分工,分别牵头专题培训、院感防护、护理质量、后勤保障、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两天时间,所有制度、规范类文件完成初稿,6小时“4班倒”排班模式投入使用,岗前急需培训项目全部完成,尤其是个人防护培训,保证每一位队员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2月4日21:00,李敏敏率队第一批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7楼西病区。经过严格培训的首批代表们在初步熟悉科室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当班所有任务。接下来2周时间,通过深入调研、护士反馈、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掌握了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李敏敏同队员一起,利用碎片化时间梳理工作流程、改善清洁区域的布局和细化分区、以高于指标的标准进行病区的消毒隔离、优化交接班流程、调整排班模式(排班调整为4小时“6班倒”模式)……这个临时组建的护理团队工作愈加顺畅默契。

  一同搭档的同济医院工作人员说:“第一次和山东医疗队的老师们搭档,对山东人的印象真的是太好了,山东人社会风评好,果真不是盖的!”

  (白雪 李长安)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李健:

心连心,携手向前

  10日凌晨3点到9点的夜班是我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后的第二个班。进入病房后精力不由自主地100%集中起来,每一根神经也立刻紧张起来。原本笨重的防护服已经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而防护眼罩里的雾气更是雪上加霜,让视线变得模糊。很多时候,我们的操作视野只能在防护眼罩内雾气凝结后的水珠冲刷出的缝隙间获得。

  “李老师,有个动脉血气患者,但是他的动脉搏动不是很明显,要不你来试试?”同济医院本部的韩老师说道。

  患者是一个带无创呼吸机的老大爷,借着床头灯的光线,我才依稀分辨出老人模样的轮廓。在排除了所有干扰指脉氧监测的因素后,患者的指脉氧还是监测不到。为了了解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必须进行动脉血气检查。在平时轻车熟路的动脉采血操作,现在因为护目镜内满是雾水,很难靠视力判断动脉采血的位置,加之手上戴着两层外科手套,血管定位非常困难。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只能靠平时的经验了。隔着两层外科手套,我能感觉到患者微弱的动脉搏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多年急诊科工作的经历练就了工作中果断的性格,该出手时坚决不含糊。一针下去,旁边的韩老师不禁喊出“出来了,血出来了!”我朝韩老师看去,跟她确认了一下眼神。采血点按压了将近10分钟后,叮嘱患者:“大爷,这条腿暂时不要活动,过10分钟再活动。”

  当我再次到老大爷床边时,只见大爷带着呼吸机半坐位,左腿立着,采过血的右腿伸的笔直,一动不动。我问大爷:“您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吗?”“是啊,我怕一动出血,给你们添麻烦。”我心疼于老大爷的认真,更自责于自己没宣教到位。“您这条腿可以自由活动啦!”我看了一下走廊的时钟,距离我采血结束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分钟。

  像这样让我感动的患者还有很多,感谢他们的坚强,感谢他们的配合、理解和鼓励。

  (李健)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刘莉:

带来爱和欢乐的白衣天使

  2月6日,是我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二天,开始正式接管患者。踏进病房的那一刻,所有病人都紧紧盖着被子、蜷缩着身体躺在病床上,整个病房中除了仪器工作的声音、病人不时响起的咳嗽声,多数时间是寂静的,一股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

  隔离病房中没有家属陪伴,病人之间也很陌生,基本没有交流,我们进来的那一刻,她们集体望了过来,眼神跟着我们行走而移动。因为都穿着同样的服装,带着面罩,她们很难区分辨认我们,我随即来到病床旁,向病房的中的每一位患者坚定的说:“我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疗队的,我叫刘莉!”她们连声说谢谢和辛苦你们了。每次我为她们做任何服务,她们都会连声道谢,表达她们发自心底的真诚。反而是我,一下子被感动的不知如何回应了,有些手足无措的大声说:“大家都吃饭吧,填饱肚子,增强抵抗力!”

  “我想要上厕所。”

  “来,我扶着您,您慢点。”

  “大叔,不吃饭可不行,我来喂您,不吃饭就没有力气打败毒,

  相信自己,加油!”

  ……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在总结经验时,一直思索一个问题——我应该说什么,做些什么才能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的山东亲人们时刻给予我的温暖与鼓励,此刻我觉得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般的关怀会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爱在传递,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孤岛,虽然远隔千里,但是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爱,继续传递……

  (刘莉)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李洪振:

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共克时艰

  2月5日,我的心情激动兴奋却又有忐忑,如同室颤心电波,一会低谷一会又冲上顶峰般的快速交替起伏,因为这天是我们医疗队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一天。我们经过十多个步骤才穿上最高防护标准的装备进入隔离病区。

  我们负责的一位重症患者是一位70岁的老大娘,无创呼吸机通气,血压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差。几位老师轮流扎针却无法抽出血液。出身ICU的我自告奋勇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当我俯下身去时,立刻暗暗叫苦,因为雾气遮住了我的视线,根本看不清穿刺部位血管,并且因为弯腰低头,汗水流入眼睛,立刻刺激的眼泪直流。凭借多年的ICU工作训练,我用手摸到了股动脉脉的位置,定位股静脉,一针见血!这种技术操作在我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但是这样盲穿却是第一次!

  不知不觉到了轮换的时间,老师问我怎样,我回答说:“缺氧,头特别疼,憋得厉害。”老师笑了笑说:“你会慢慢习惯的,你们来之前我们都是持续这种缺氧状态八小时工作!”

  脱防护服的流程更是复杂,稍有不慎,就会被病毒污染,每脱一件防护用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耗时近半小时!暂时不能在医院洗澡,只好往身上喷酒精,给自己做一个酒精擦浴!回到酒店,穿过的衣服用84消毒液浸泡,再洗上半小时的澡!

  来武汉之前,虽然和前期队员有所交流,得知一些工作情况,但当我真正深处其中,与战友一起并肩作战时,我才明白其中的艰辛。我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凡人,也会流血流汗,但我们职业的使命和职责,让我们把脆弱藏在白衣战袍下,接受重重挑战,百炼成钢,勇往直前,这也是我们山东省医人的精神! (李洪振)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段飞:

共抗疫情,那些感动瞬间温暖你我

  这天我上21:00-凌晨3:00的夜班,我负责的一位武汉老大娘病情经过治疗已经明显好转了,可以正常饮食了。晚上我问她有什么需要吗?她说:“我渴了!”我帮她到了半杯水,她拉住了我说:“小伙子,给我倒满吧,这样我晚上就不用再叫你给我倒水了,你们也可以多休息一会了!谢谢!”瞬间,眼泪就想往上涌,是感动!

  大约凌晨1:00左右,我隐隐约约看到病区走廊尽头黑暗处有个影子在飘荡,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佝偻着背、特别瘦弱的老大娘来办住院。打电话询问住院处,原来是老人走错病区了,要到上一层楼。我很想陪她一起去,可是身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能跨越隔离区。我们怕老人家有危险,打电话给医院,一位志愿者送她去了病房。目送着她颤颤巍巍的消失在黑暗的走廊中,我心里五味陈杂,鼻子发酸。一整夜,我站在病房中,看到房间的病人都已入睡,我才稍稍平复了心情。

  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已经几天了,忙碌的工作虽然压力大、负荷高,但早已习以为常。我深深体会到患者的无助,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爱,也常常在爱的回应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与信心去打赢这场战“疫”!我们一起加油! (白雪 马丽)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李长安:

曙光在望,亲爱的战友再加油

  来武汉二十天了。

  老婆曾在武汉读书4年,数度听她提起武大的樱花。因为疫情,我第一次来到武汉,希望抗疫胜利之时,能在老婆拍过照片的地方,用手机做一个“拓本”,来个隔空示爱。

  山东医疗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病区17天了,经过医疗队员的精心救治,前后有十余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均达到了出院指标,成为病区第一批、第二批出院患者。临行前,他们特意向山东医疗队员表示真挚的感谢。

  看到患者们康复出院,我们的内心由衷地感到高兴。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多措施综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们从危重症转为重症,重症转为轻症,轻症患者康复出院隔离观察,然后回归家庭。想到这些,就会觉得充满了希望,这是对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最大的回报。

  我只是奋战在湖北的3万余名医务人员的一员。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医“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我一生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很荣幸也很骄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成了一名勇敢的“战士”。其实,我不是英雄,也并不伟大,作为医务人员,这是我的本职,更是我的使命。当下,我们已经取得了这场战“疫”的阶段性胜利,我想对我的战友们说:亲爱的战友再加加油,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 (李长安)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张霞:

希望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

  张霞是我院一名儿童重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已近十年。新冠肺炎疫情时刻牵动着张霞的心,她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请战书。2月1日,张霞作为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

  生活中的张霞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三岁半。出发前,6岁的儿子拉着3岁弟弟的手对妈妈说:“妈妈,我怕你被传染,我和弟弟想你了怎么办?”张霞坚定地告诉他们:“不会的,妈妈会做好最专业的防护,妈妈和其他的叔叔阿姨一起把病毒打败,等妈妈回家时我们就能一起出去玩了”。

  虽然很不舍得年幼的孩子们,但是张霞说,如果他们懂事了,一定会支持我今天的决定。我希望为孩子们做个好榜样,等他们长大了,也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敢于奉献的人。

  2月7日是大儿子六周岁的生日,跟儿子视频时,大儿子像一个小男子汉一样对张霞说:“妈妈,等你打了胜仗再回来陪我。”“短短几天时间,让我感觉儿子更加懂事了。宝贝,妈妈今年不能和你一起过生日,是因为妈妈正在武汉打小怪兽,你说过妈妈是你的超人妈妈,你要给妈妈加油,妈妈祝亲爱的你生日快乐,希望宝贝拥有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童年。”张霞感慨地说。 (白雪)

  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王艳艳:

打胜这场战“疫”,我最想拥抱你们

  致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亲爱的急救中心兄弟姐妹,艳艳想你们啦,你们在家可好?在湖北武汉抗疫已经整整14天啦,此刻,想念你们,想念家乡!

  在这14天里,我慢慢适应了武汉湿冷的冬天,慢慢适应了隔离病房的环境;在这14天里,我练就了一身快速而又安全穿脱“铠甲”的本领;在这14天里,武汉婆婆们经常会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你蛮扎实咧、你蛮灵醒咧……”我学会了简单的武汉方言;在这14天里,我适应了在雾气蒙蒙的护目镜下,带着厚重的手套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进行动、静脉穿刺……在这14天里,淳朴善良的患者常常给我感动和力量,每每看到那一双双信任期待的眼睛和被口罩掩盖着的心怀感激的微笑,我的心中更加坚定,为白衣天使这个光荣的称号而自豪,愿为更多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我在武汉安好,请兄弟姐妹们放心!

  千言万语,希望兄弟姐妹们像叮嘱我一样,好好保护自己,等我和东哥凯旋归来,打胜这场战役,你们是我最想拥抱的人!“你们好好的,我们才放心”“我们好好的,请你们放心”!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