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药师张雅慧为您讲解儿童用药指南
衣食住行,我们都会给孩子专属的呵护,即便如此,孩子感冒、发烧还是在所难免,这时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就是儿童合理用药。由于儿童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耐受性较差,一旦用药不当,轻则病情加重,重则致残甚至威胁生命。儿童用药,常见误区有哪些?孩子误服药物,应怎样科学应对?副主任药师张雅慧为您讲解儿童用药指南。
一、当前儿童用药安全状况是怎样的呢?
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分别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诊的中毒儿童中,因药物中毒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二、为什么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危害更严重呢?
首先,儿童身体发育不成熟,各个器官功能尚不完善。
其次,儿童药品过少,3500种药品中,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儿童专用剂型规格严重匮乏,90%药物没有儿童专用的剂型,且缺乏儿童临床研究数据。
再次,不合理用药,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达到12%-32%,如用药剂量不当,不合理配伍,超说明书用药,比如高风险的中药注射液,没必要的静脉注射给药等等。
最后,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大。某些敏感的儿童,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难以预测。
三、儿童是成人的缩小版吗,能否用一样的药物呢?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各个脏器功能还不成熟,对药物在体内的反应与成人不尽相同,我们不能把儿童当成缩小版的成人来看。幼儿期胃肠道尚未发育完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药物吸收要比儿童期缓慢,血浆浓度达峰时间延长;另外,比如肝脏肝药酶发育不完全,导致药物代谢异常,对一些治疗窗窄的药物,在治疗剂量即出现中毒;再比如,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导致药物容易进入大脑等。
给儿童用成人药,是及其危险的。因为不是简单的缩减用药剂量的问题。比如退烧药,推荐儿童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引起致命的瑞氏综合征。有些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不能用于18岁以下儿童。
还有些成人用的剂型,如肠溶、缓控释药,因为不能掰开,宝宝也不适合用这些成人剂量的药品。因此,家长给孩子在家中自行用药时,最好选用名字中带“小儿”或“儿童”字样的儿童专用药,或说明书中适应症标明“用于儿童...’.的药物,或者咨询专业人员宝宝是否可以使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
四、孩子感冒时,咳嗽是常见症状,孩子咳嗽就需要使用镇咳药物?
咳嗽是感冒的常见症状。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分泌物刺激时,就会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排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服用较强的镇咳药,会造成大量痰液滞留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有可能引起深部病灶,使病情加重。因此儿童有痰咳嗽,早期应先进行祛痰治疗,痰液排出后咳嗽自然会减轻。不能单纯镇咳,以免加重或导致气道阻塞。
对于普通感冒的咳嗽,我们还是建议多饮水,服用一些流质食物,比如清淡的汤、粥,1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用一些蜂蜜来缓解咳嗽。
如发生阵发性剧烈干咳、频繁咳嗽等情况,应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可待因、阿片类等具有成瘾成分的镇咳药。
五、孩子一旦生病就一定要输液吗?
由于静脉滴注能够让药物以最高的浓度和最快的速度到达病变部位,所以是很多焦急家长的第一选择,对于一些重症和口服药物困难的患儿,静脉给药也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给药方式。
但是,药物在迅速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隐患。 我们最为担心的就是用药安全,在所有常见的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途径占不良反应中比重最大。与口服给药不同,静脉给药是直接将药液输注到血管内,进入血液的,除了有效成分外,还包括一些药用辅料,以及在制剂和保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粒。这些物质进入到体内后,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或输液反应,虽然发生的几率很低,但一旦发生,轻者出现高热寒战皮疹,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也要求尽量不在没有急救措施的地方静脉注射用药。
其次,孩子在医院集中输液,人群聚集,极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三是患儿在等待输液时或输液期间发生病情变化。
秋冬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很多情况下都是病毒感染,即使发热2-3天,咳嗽3-5天,都是很正常病程,一般不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即使输液,孩子也大都是5-7天才好,这和一般感冒的病程是基本相似的,换句话讲,即使不输液,普通的呼吸道感染5-7天也会好的。总之,真正需要输液的患儿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通过口服药的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是否输液需要医生针对孩子的病情、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疾病流行趋势做出综合判断,家长最好不要参与较多的意见。
六、有些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这一栏写着“尚不明确”,比起写着一大串不良反应的药物,这类药物会不会更安全一些?
有些药物在说明书上没有不良反应的说明,而是写着“尚不明确”。实际上它体现的是对于该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尚不清楚”,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很有可能是某些风险未被发现和证实,绝不代表是安全无风险的。因此,不要以为尚不明确就安全,与写明不良反应可能发生的概率和情况相比,尚不明确的更应该警惕不良反应。
七、市场上有一些药物宣传能增强孩子免疫力,这类药物安全吗?真的有效吗?
大部分人对于免疫力的认知会比较片面:免疫力当然越高越好,这样就不会生病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免疫力是人体的一道安全防线,对内维护机体安全;对外抵御细菌、病毒等维护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一方面免疫力确实能增加人体的防病能力;另一方面一旦免疫功能失调又极易引起人体致病。当免疫力不足、抵抗力弱时,机体容易受细菌、病毒等入侵而生病;反之若免疫力过强,免疫细胞会反过来攻击自身健康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非常精细的免疫调节网络,随时都在自我调节,对于健康来说最重要的是免疫力保持平衡,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提高免疫力的药物适用人群是有先天性免疫力低下或久病体弱后天抵抗力弱的儿童。如果经常感冒、发烧、咽喉痛,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或者一生病要拖很久才能痊愈,这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此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免疫专科就诊,去做专门的免疫功能全套检测,分辨孩子是否属于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反复感冒,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吃一些提升儿童免疫力的药物。如果确有免疫功能缺陷或者免疫功能低下,要在医生指导下做进一步治疗。
提高儿童免疫力不要一心想依赖药物(病患除外),提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科学调理提高孩子免疫力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包括提高睡眠质量、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运动、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孩子总是生病,有些家长觉得增强孩子抵抗力就可以少生病了,于是声称可以增强免疫力的制剂/药物(包括维生素制剂、膳食补充剂、顺势疗法药物、紫锥菊、细菌溶解产物和益生菌等)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然而,这些药物的背后,多数缺乏相应的证据支持,通常并没有同行评审的临床研究做支持。
其实,有很多因素都可影响到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睡眠不当,锻炼较少,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不良,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爸妈们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八、遇到儿童误服药物该怎么办?
儿童误服药物原因很多,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误服,请家长们注意:及时就诊、及时就诊、及时就诊。
此外,在就诊寻求帮助的同时,家长需要完成以下事情:
1.如果孩子误服的是药片、胶囊,检查孩子口腔,看看嘴里是不是还有没有吞下去,如果有,想办法弄出来;
2.如果孩子误服的是药水,不要盲目催吐洗胃,不规范的操作反而有害;
3.及时就诊,带上药品包装,尽可能的了解误服量(药片几颗/胶囊几粒/药水几毫升?),如果不能了解,则清点剩下的药品少了几颗/几片/几毫升,记住孩子服药的时间点。
杜绝误服药品最好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1.告诫儿童药品的特殊性。
2.妥善保管好家里的药品,将药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九、家长想让孩子的病快点好,于是中药加西药,让孩子多种药一起吃。这样做科学吗?
有些家长会有一个错觉,认为孩子药吃的越多,病好的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和肾脏的清除,宝宝的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很有可能会造成肝肾损伤。比如大家熟悉的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分不仅可以作为退烧药,同时也被应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如果孩子在服用退烧药的同时还吃了复方感冒药,很有可能会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如果孩子的病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应该先咨询专业医生。
十、关于儿童用药的总结和梳理。
一是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应结合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慎重选择药品。二是药品选择应少而精,联合用药要控制。三是切忌为求速效,滥用药物,如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等。四是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五是儿童用药用法用量要精准,要尽量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六是用药方法需得当,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七是适当的喂药方式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可避免药物呛入气管发生危险。八是为儿童设置专用小药箱,药品存放要科学、合理,注意药品的保存条件,定期清理小药箱。九是不要盲目相信营养药、“海淘药”。十是按时为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张雅慧,女,香港宝典免费资料网药学部临床药学科,副主任药师,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带教师资。
山东省医学会临床个体化用药检测与指导分会委员
山东省药学会抗生素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